很多人懷念的超長續航手機,為什么買不到了?
事情要從最近OPPO發布125W手機快充技術說起。
在這次由工程師主持的發布會中,OPPO除了125W快充技術外,還發布了兩枚超高功率密度、支持多種充電協議的充電頭——毋庸置疑,行業在向著易用、通用的方向發展。我們完全可以預見,一個小充電頭、一根線、一個移動電源,就可以為包括手機、平板電腦、便攜型筆記本電腦等等在內的幾乎所有個人消費電子產品充電的使用場景。

圖丨OPPO充電頭
但這項技術,并不是所有人都買賬。例如在快充相關的問題下,你總能見到這樣的評論——
圖丨知乎
是怎樣的用戶,總在快充技術屢屢取得突破時,喊出我們要的是大電池,是一天一充而不是十分鐘充滿?
我們能說用戶需求錯了嗎?福特和馬車的故事在數碼圈里講了八百回,為的就是證明一個消費者的確錯了。這種論調說出來容易讓人感到冒犯,承認是不可能承認的,但你看,廠商和用戶一起用腳投票的結果卻無比符合這個邏輯。
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先生到處跑去問客戶:您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更好的交通工具?幾乎所有人的答案都是:我要一匹更快的馬。而福特造出來的則是一輛汽車。
接受現實吧,給手機裝五千毫安大電池的時代過去了。
普通醬丨作者
放大燈團隊丨策劃
一
知名科技媒體愛范兒有一篇圍繞快充的評論文章,深度分析了手機電池、快充與電量焦慮的問題。如果你對電池與充電感興趣,我強烈推薦你去讀一下,但請記得為本文設置一個浮窗,以便回頭再看我們的看法。
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是:
1. 盡管電池技術有進步,但廠商沒有選擇提升總續航時間的產品策略。
2. 其中一些原因是因為現在的手機更費電了。
3. 因此,快充被開發出來,以解決頻繁充電的負面影響,但快充功率繼續提高的邊際效用遞減,快充技術摸到了再快下去也沒區別的瓶頸。
4. 因此,續航仍然是大部分人的剛需,還是需要廠商注意的。
這是幾個出色的角度,但我們還可以為手機續航原地踏步找到更本質的原因。如果給手機塞電池就能大賣,為什么不呢?
二
其中一個關鍵的問題是:是不是現在的手機已經滿足了絕大多數用戶的需求,所以可以放心地原地踏步?
舉個例子。蘋果經常將新款iPhone的電池描述為續航時間相當于上一代iPhone。是蘋果不想混了?當然,在蘋果的理解中,也許現在的電池容量已經能滿足絕大多數消費者了。
分析消費者對電池的需求,我們需要看看這項數據——中國用戶平均每日使用手機的時間。
根據極光大數據2019年8月公布的《2019年Q2移動互聯網行業數據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手機用戶人均App每日使用時長為4.7小時;
今年情況比較特殊,因為疫情,所有人都宅了起來。根據QuestMobile《2020中國移動互聯網春季大報告》,在2020年3月,月人均單日使用手機時長達到7.3小時,去年同期為5.6小時。
盡管不同統計口徑給出的數據不同,但我們可以大致認為,在常規情況下,平均用戶使用時長應該在5小時左右,不會超過6小時。
——這是一個什么概念?自媒體小白測評長期跟蹤手機五小時連續重度使用后的電池情況。事實上,連續重度使用的五小時,現有的手機基本都還剩下不少電量。當然,在實際場景中,除了使用的5-6個小時外,待機、信號也是要費電的,但與重度使用的消耗差得遠。
圖丨@小白測評
手機廠商也是在夠用一天的及格線上下規劃著產品。
蘋果例外。2020年發布的最新款iPhone SE2,它的電池根本撐不到5個小時,但這完全沒影響它。
三
數據告訴我們電池差不多夠用了,那電量焦慮從何而來?
這源于平均并沒有那么可靠。
第一,消費者的需求是不固定的。今天沒怎么用手機,剩下一半電池回家;明天工作不飽和,摸魚打了一天游戲,還不到下班就得充電——這源于個人需求的不固定。
第二,如果我們將所有用戶的日均使用時間列出來,那它應該是一個這樣的曲線——
圖丨放大燈智障手繪
如果廠商按絕大多數用戶規劃產品,總會有少部分的重度使用者在規劃之外。但是,重度的使用者很可能剛好又是社交網絡中比較有存在感的那些人。
少部分人的焦慮成了所有人都能看得到的焦慮。再加上第一個問題中偶然性缺電的個別時候,電量焦慮就成了真的問題。
它本質上不是電池不夠用,而是擔心電池不夠用而產生的焦慮。并且,手機沒電的經驗,會被個人的記憶和網絡上的信息記錄下來,讓人一直焦慮下去。
四
解決焦慮的辦法有兩種。從市場結果來看,為什么搞快充的贏過了搞大電池的?
一個原因是產品形象(體積與重量),給手機內置個充電寶是糟糕的決定,它本質上是為了少部分正態分布右側的人,犧牲了左邊絕大多數人的使用體驗。
另一個原因,是電池容量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裝備一個大電池的容錯率仍然不是100%——一個典型的數據,今年某款搭載4000mAh電池的驍龍865核心手機,其官方續航測試稱可連續游戲7.5小時,這已經是相當極端的測試,但仍然架不住有人一天玩10個小時;如果想貫徹一天一充,那恐怕得測試一個手機全功率運轉16小時需要多大電池了。
曾經主打大容量大電池的手機品牌基本都死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大電池撐一天的套路是很多品牌打造千元主流價位的標配,它們曾經培養起消費者對夠用一天的偏執印象,而如今已經被技術升級淘汰。
這也許能歸結為某種戰略上的懶惰,即,堆電池這種毫無技術含量的事情就能換來產品亮點,何樂而不為?
手機電池應該做多大,核心的推算數據是一個品牌售出的手機的平均充電行為。即:
1. 平均每部手機每日的耗電量 / 充電量
2. 每部手機每日充電次數 / 單次平均時長 / 總時長
誰有這些數據?也許只有廠商知道。如果廠商有充足的證據證明,短時間、多次、快速地補充電力已經成為當代消費者的主流選擇,如果當前的電池容量已經能讓絕大多數用戶用足一天,那大電池隔夜充就是逆勢而為,何必呢?
五
最后一個問題:給這些重度用戶做一塊大電池真的很難嗎?
真的很難。滿足所有人用一天是天方夜譚,但用相對更大的電池,滿足特定用戶群體是可行的。如今的大容量電池往往只存在于主打游戲功能的手機上,它是為了讓你能多玩一會兒,而不是為了保證你一天不充電。
相應地,更高功率的快充往往也先用在了這些游戲手機上。它們不是用一天、充一晚的老古董。
它們往往有著不錯的芯片、更大的電池,至于相機屏幕和設計工藝就夠用主義,以換取一個有競爭力的價格。毋庸置疑,這是很多年輕人喜聞樂見的產品。
事實上,符合所有人需求的產品是不存在的,沒有短板的產品也是不存在的。另一個慘痛的事實是,長板足夠優秀、面向小眾用戶的手機產品往往以失敗告終,更何況超大電池這種為了滿足部分需求強行制造短板的產品們。
手機電池的發展方向,不是玩家喊著五千毫安就會逆轉的。有一些值得關注的趨勢,比如快充協議的兼容度在提高,以及無線充電器的滲透率提升,最終總會讓電池問題不那么影響你的日常生活。
同理,不具備快充功能、自帶三種接口的老一代共享充電寶,也是上一個時代的產品,一只腳已經踩在了淘汰邊緣。
就在本文成稿時,已有文章就共享充電寶的慢充進行了討論。例如這篇文章《,說的就是這個事兒——手機電池不能用一天 vs 共享充電寶將被淘汰,這看起來完全矛盾的命題,到底都是一句話:請重視用戶體驗。
無獎問答:
你上次把手機用到沒電是多久之前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