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與京東阿里相比優勢和劣勢是什么?
用戶視角下的電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多、快、好、省
電商平臺屬于雙邊平臺,雙邊平臺競爭最大的問題是多歸屬帶來的競爭不平衡問題,即用戶和商家都可能同時歸屬于不同的平臺,因此競爭強度很大,競爭一直處于動態不穩定狀態。
阿里巴巴:好為先,多保持,省居中,快追趕
好目前是阿里構建核心競爭力最為關鍵的一環,平臺當下絕大部分資源均投向好,
因早期萬能的淘寶已解決了多,使得貨品的長尾優勢得以發揮,用戶可以沒有京東,沒有拼多多,但絕對不能沒有淘寶,快已經通過菜鳥以及通達系物流效率的提升得以快速追上,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是阿里的使命,也是對其省得詮釋。
好是阿里構建平臺核心競爭力,不斷拉開與平臺差距的最為關鍵的舉措。回顧阿里的發展過程,從最早淘寶轉向天貓,再到全球購,以及現在所打造的天貓成為新品牌的宣發高地,一系列、一以貫之的措施都是在打造好的核心競爭力。
京東:快領先,多努力,好口碑,省忽視
京東以3C自營起家,好、快在平臺崛起的初期積累非常好的口碑和優質的用戶基礎,所以對于省,京東是平臺中最差的。
而京東在后期的發展過程中,實際上一直希望打造多的優勢,試圖與阿里平分天下,如一直希望加大3P商家的占比,但3P商家占比的提高,又與核心的好、快競爭力相沖突,京東一直在沖突中糾結發展,以致于好、快競爭優勢被相對削弱,而多、省又沒有形成有效的競爭力,與阿里相比,四方面的競爭優勢都不明顯或相對削弱。
拼多多:省沖刺,好補貼,多爭取,快便車
拼多多面對強大的巨頭封鎖,僅以省便撕開了一道口子,為平臺打造其它方面競爭力爭取了時間和空間。當然以省為突破口,也是最有機會、成本最低突出重圍的方式。
通過對品牌商品的補貼,打造好的同時,進一步強化省的優勢,進而吸引更多商家,以爭取多,而在快上則完全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搭上阿里以及通達系的便車。
商家視角下的電商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低成本獲取更高質量流量(本質是商家能持續賺錢)
阿里巴巴:流量多樣豐富,但獲取成本越來越高。
阿里平均聚集了中國最具購買力的優質客戶(流量),對于商家來說,這是阿里最核心的競爭力,現在阿里已經打通了線上線下的流量,數據維度最為豐富,對于商家是寶貴的財富,阿里流量豐富性為商家的持續經營提供了巨大的發揮空間。但互聯網的網絡效應特別容易形成頭部化和中心化,用戶流量畢竟是稀缺的,最終必然導致流量成本上升,這是不以平臺意志為轉移的。
流量成本的持續攀升,導致商家的生存環境惡化,破壞平臺生態的平衡,最終帶來平臺競爭力的下降。阿里為應對這種局面,采取延遲貨幣化變現,擴大流量池(直播等新場景),同時通過構建多元化的增值服務,如支付融資、倉儲物流、供應鏈管理來加強整個平臺對商家的吸引力和粘性,從而保持平臺的競爭力。
拼多多:流量純粹,但也面臨流量復雜化的挑戰。
拼多多起于客流純粹,算法價格權重高,使得商家操作方便,ROI較高。目前相較于阿里的大生態,拼多多對商家最大的吸引力在于高ROI,這種優勢是建立在單一品類競爭簡單,僅以價格便可獲得很好的曝光流量,借助平臺快速發展的紅利,實現薄利多銷做大盤子。
隨著百億補貼的進行,大量一、二線客流的涌入,流量多樣化和分層也開始出現,而目前算法投入并未跟上,導致商家ROI也開始出現下降的苗頭,在平臺其他短板未補足的情形下,商家ROI的下降,也是未來拼多多要面臨的挑戰。畢竟目前來看,保持ROI相對優勢是拼多多對于阿里最大的優勢。
至于三、四線客戶觸達、C2M等方面的競爭,已經沒有明顯的優勢。另外,目前拼多多算法對低價高權重的機制,容易引發惡性競爭,拉低商家的盈利天花板,長期來看,對平臺的生態是有害的。
商家經營成本:流量成本+物流成本+平臺扣點。拼多多短期來看占優勢,比天貓要有5%-10%的優勢,拼多多需要應對的是能否保持持續低成本的相對優勢。阿里需要應對的是如何充分發揮大生態的協同作用,彌補經營成本高的劣勢,為商家帶來持續盈利能力。

由于雙邊平臺的多歸屬性,競爭是不可避免的。既然無法避免,則要平常心看待,關鍵在于哪家企業能夠最大限度的利用互聯網滿足用戶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