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買到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 好物測評 > 正文

好物測評

特斯拉PK拼多多,注定沒有輸贏?

nalinengmaidao2023-09-16好物測評233

從3G到4G,再到如今的5G,網(wǎng)絡世界的加速迭代,進一步推動了網(wǎng)絡平臺的應用,也加劇了網(wǎng)絡平臺與實體產(chǎn)業(yè)的碰撞。

事實上,從某寶、某東等電商平臺誕生以來,網(wǎng)絡平臺與實體產(chǎn)業(yè)之間的爭議就沒有停止過。網(wǎng)絡平臺喊著讓消費者更便利、更實惠的標簽,而實體店家也打著更有保障、更直觀的旗號。但從實際的消費者選擇比例來看,網(wǎng)絡平臺、電商平臺儼然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消費大趨勢。

這是網(wǎng)絡時代下無法阻止的經(jīng)營新勢頭,并且,也逐漸蔓延到汽車這類的昂貴、大型物品。例如前不久,拼多多萬人團購特斯拉Model 3就引起了極廣泛的關注。

只是,這一次團購并沒有走向拼多多以及團購用戶想象的方向。直到8月14日,這場特斯拉與拼多多的碰撞真正進入到了白熱化階段,而且網(wǎng)絡上的熱議聲也在持續(xù)不斷。畢竟整件事如何走,將關乎到特斯拉的品牌效應,以及拼多多一直以來的經(jīng)營模式。

所以在細究之下,知行君認為看待這件事不可以偏概全,更需要從不同角度來看。急于站隊之前,不妨先聽聽知行君來分析一波。

一場硬碰硬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清楚整件事的經(jīng)過。

7月21日,拼多多平臺商家——宜買車開啟了名為25萬團購特斯拉Model 3的團購活動。而宜買車給出的Model 3團購價格為25.18萬元,名額為5個。就此單獨來看,這一次團購無疑是很難得、也很誘人的。

不過,在團購活動開啟沒多久,特斯拉官方微博就迅速發(fā)表了澄清聲明。我司未與宜買車或拼多多就該團購活動有任何合作也未與宜買車或拼多多有過任何形式的委托銷售服務亦未就此次團購活動向宜買車或拼多多銷售過任何本司生產(chǎn)車輛

并且,特斯拉大中華區(qū)總裁朱曉彤還轉發(fā)評論——廣而告之,大家別上當。

重復撇清關系,這是一個什么樣的語氣?這不是一條簡單的澄清,這是特斯拉與拼多多一刀兩斷、勢不兩立的說明。唯一意料之中的是,這倒也符合馬斯克的說話畫風。

而之后的事......

拼多多也沒有服軟,反而是繼續(xù)回應團購真實有效,再者數(shù)量就5臺,下訂的用戶也都已經(jīng)下訂了,原以為事情就此告一段落,該提車就提車。但直到部分用戶開始交付了,特斯拉的直接丑拒,再次把事件推向風頭浪尖。

8月14日,特斯拉公開表示拒絕了一位武漢拼多多團購車主的Model 3交付,并且還當晚關閉了該訂單。對此,特斯拉給出的理由就是訂單有轉賣嫌疑,不符合特斯拉堅持的唯一正規(guī)購買渠道——用戶親自官網(wǎng)下單。

事實上從彼時開始,整件事所涉及的就不僅是特斯拉和拼多多,還直接關乎到了用戶的利益。

但就在特斯拉丑拒的過兩天——8月16日,更有意思的來了。上海另一位拼多多團購用戶秦先生表示,已經(jīng)成功拿到新車,并且新車也順利辦理了保險。與武漢用戶截然不同的處境,另一方面也證明,拼多多的團購還是成功了。

不過,事件仍沒有結束......

8月18日,網(wǎng)絡上不少媒體報道,拼多多和宜買車協(xié)助武漢車主成功提車。

8月19日凌晨一點,武漢車主接受媒體采訪,表示車輛是使用家人名義下單,因為自己名字已被拉黑,無法購買。

8月19日當天,特斯拉發(fā)布說明,大意就是:1,特斯拉沒有拉黑任何車主,更沒有黑名單;2,特斯拉始終與車主積極溝通,但都被車主家人否決;3,時間節(jié)點偏差,拉黑而使用家人名義下單并不存在;4,所謂武漢車主交付報道,其中多個環(huán)節(jié)不符合特斯拉交付規(guī)范,屬于自導自演制造新聞。

整件事到這里,就再也沒有了進展。特斯拉表示,若是重新選擇官方渠道下單,愿意提供法律援助,而拼多多也一口咬定自家并非轉賣。自始至終,特斯拉連連否定,拼多多繼續(xù)我行我素,雙方各執(zhí)一詞,讓夾雜在中間的消費者更是尷尬。

用戶有多尷尬?知行君不妨拋給大家一個問題,如果是你,你會繼續(xù)選擇這個千載難逢、并且有人成功了的團購機會,還是放棄訂單到官方渠道原價下單呢?

如何站隊?得分角度

不得不說,看完整件事的經(jīng)過,反而更讓人撲朔迷離。

那么武漢、上海兩位為何會出現(xiàn)兩個截然不同的交付結果,是不是特斯拉雙標了。事實上,從兩者的購車經(jīng)歷中就能發(fā)現(xiàn)不同。雖然都是拼多多用車主自己名義代下訂單,但武漢車主在交付過程中,提到了自己有拼多多團購的補貼,然后被拒;而上海用戶則是沒有提到拼多多,最后順利提車。

是的,特斯拉并不存在雙標。

但如此一來,事件更復雜了。并且導致了——拼多多團購用戶能否順利提車,其實并無關拼多多是否有特斯拉提及的轉賣成分,而是取決于購車流程中,用戶是如何與特斯拉溝通的。如此的結果,顯然并不能讓特斯拉、拼多多以及用戶滿意,反而讓要站隊的消費者更加模棱兩可。

如何站隊,其實不過是探討孰對孰錯。對此,我們不妨分別從特斯拉、拼多多的角度,再看一次整件事。

特斯拉的角度:

首先,25萬元是車主給的,補貼的錢是拼多多出的。特斯拉一分錢沒有少賺,甚至還多了一條路徑擴大自己的銷售路線,特斯拉為何仍然不愿意?

知行君認為原因有二。

一就是特斯拉一直以來堅持的直銷模式。特斯拉不止一次表示,直銷模式是最適合當下消費者的購車方式,一方面車企能夠直接了解到用戶情況,另一方面每一位用戶的購車價格都能統(tǒng)一公平。拼多多突然冒了個Model 3團購,多了一層拼多多代付,無疑就破壞了其直銷模式。

實際上前不久特斯拉中國也曾想與天貓合作,但立即就被特斯拉美國總部叫停。畢竟一旦有了例外,之后的例外就會源源不斷。

而且,直銷模式的保持還能穩(wěn)固特斯拉的價格體系。毫不猶豫的說,特斯對售價是極為敏感的,Model 3國產(chǎn)版自上市以來就經(jīng)歷了多次調價,實時根據(jù)市場和政策情況來保證自身的盈利。直白點說,除非特斯拉給的,不然一分錢優(yōu)惠沒有。拼多多突然冒出兩萬補貼,特斯拉自然是不答應了。

原因二則是特斯拉一直用力維護的品牌效應,而且,這也是特斯拉的核心競爭力。實話說,哪怕沒有各種電商平臺,特斯拉都無需擔心訂單量和交付量,據(jù)顯示,上半年特斯拉已經(jīng)交付了17.9萬輛新車。

而打破直銷模式、拉低售價、破壞品牌效應的拼多多團購,對于特斯拉而言,不過是弊大于利。而且,刀刀致命。因此特斯拉不贊成拼多多的團購,不是沒有道理。

但為何不少消費者仍愿意站隊拼多多?不得不說,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事實上在3個月前,拼多多團購活動也選擇了拿凱迪拉克開刀。論品牌效應和定價權,凱迪拉克并不亞于特斯拉。但凱迪拉克面對該團購所給出的回應卻是——車是真的,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凱迪拉克將提供一以貫之的豪華服務。

對比之下,這一次特斯拉的回應和拒絕交付,多少有些不夠體面,特別是在消費者看來。

拼多多的角度:

其次,為何拼多多愿意自掏腰包給這兩萬塊錢補貼?實際上通過高額補貼來贏取流量,一直都是拼多多的慣用伎倆。

除了上述的凱迪拉克,不少上汽集團的車型也都被拼多多團購了一遍,更不要提多不勝數(shù)的其他產(chǎn)業(yè)、其他品牌??梢哉f,這是碰瓷一般的銷售方式,但在此模式下,拼多多的用戶和熱度卻在水漲船高。2019年初,拼多多用戶為4.43億,但到2020年初已經(jīng)達到了6.28億人。

就拿拼多多的這一次Model 3團購來說,短短一天時間就收到了近10萬的購買意愿。如此,就足以證明了拼多多銷售模式的再一次成功。

再加上此前的汽車團購中,拼多多也都能順利進行,所以這一次的特斯拉團購,拼多多自然是手抓勝算——之前都成了,這次憑啥不成。而且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這樣空奪優(yōu)惠的購車途徑,自然能夠收納更高的呼聲。你管我錢怎么湊,反正不少給你。

但這是否就表明拼多多團購Model 3就是在理?也不見得。

一,拼多多確實存在虛假宣傳。從其他網(wǎng)友給出的咨詢聊天記錄來看,宜買車保證過我們和廠家談了合作哦、我們肯定經(jīng)過官方授權才能出售這款車的等等。才讓用戶愿意信賴并選擇拼多多團購,但最終卻并不能保證用戶交付。

二,就是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拼多多的團購模式。顯然,不論是此前的凱迪拉克還是如今的特斯拉團購,拼多多都沒有經(jīng)得車企授權,完全是自己主張的一場補貼團購。短暫來說,確實能夠通過犧牲車企來讓消費者獲益,但長遠來說,如此模式并不利于市場的健康發(fā)展。甚至將陸續(xù)打破各大品牌的經(jīng)營模式、定價權以及品牌名譽,而最終獲益的,就只有贏取大量流量、收割龐大資本的拼多多自身。

而這,就無異于瑞幸之類的騙局。沒錯,是騙局。

另外從更深一層看,特斯拉與拼多多的硬碰硬,已經(jīng)發(fā)展了上海第一獨資外企和上海第一上市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的PK。如此一來,誰贏誰輸,其實就更難定奪了。

迷離結局,未完待續(xù)

說都贏吧,在這事件后,特斯拉和拼多多的股價確實都有所上漲;

說都輸吧,隨著上海用戶的提車,特斯拉的品牌效應、尊貴定價權以及直銷模式,似乎變得沒有這么必要了,而且對比起凱迪拉克的態(tài)度,特斯拉的直接拒絕確實有些難堪;而拼多多的銷售模式也受到了廣大用戶的再次審視,甚至是質疑。

都是贏,但也都是輸。

而要解決這次雙方的矛盾,最關鍵一點,就是判斷出拼多多團購到底是否存在轉賣嫌疑。誠然,我不是律師,無法給出明確答案,但從網(wǎng)友的評論來看,還是不難看出兩個方向。

一個是有利于特斯拉的,認為訂單是拼多多利用個人信息下訂的,而用戶的錢是先給商家方,再給到特斯拉方,就此,已經(jīng)構成了轉賣。

另一個則有利于拼多多的。認為訂單的產(chǎn)生依然是消費者在官網(wǎng)下單,拼多多及宜買車只是起到代支付作用,所以宜買車和拼多多與消費者不存在買賣關系,因此就不存在什么轉賣行為。

不過,這個真正能讓整件事畫上句號的問題,就只有到法庭上才能給出答案了。

知行有話說

到最后,可能不少讀者會質疑,網(wǎng)購已經(jīng)成為了大趨勢,為何拼多多這一次特斯拉團購會有如此大爭議?

誠然,不少汽車品牌甚至是摩托車品牌都開始有網(wǎng)上旗艦店,紛紛投入到電商賣車行列。但不一樣的是,拼多多一直以來的銷售方式就與某寶、某東有很大區(qū)別,而幾次汽車團購都是沒有征得廠商同意。所以才引發(fā)了接下來的一系列事情。

因此,看整件事吃了瓜之余,知行君更希望,這一次事件的鬧出,能夠進一步完善汽車等大型、昂貴物品的網(wǎng)購途徑和方式,促進一個更加公平、成熟也更實惠的汽車網(wǎng)購世界。

Hi,等你好久了!

想加入知行動力車友群嗎?

添加微信號:【zhixingdongli123

我們幫你解決選車、用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