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平臺比實體店還貴,京東百億補貼或是圈套
最近,國內電商平臺京東商城打出百億補貼政策,說是讓利消費者。那么,百億補貼政策實施之后,京東的商品價格便宜了嗎?我打開過去的訂單對比了一下,同樣一件產品,2021年底時只需要78.5元,現在讓利后的價格為129元。一年多的時間里,這價格也漲得太猛了吧。
其實,不僅僅是京東商城,其他電商平臺也存在這種情況,商品價格越來越高。很多消費者反映,他們在電商平臺購買的東西,比實體店還貴不少。以手機為例,一些品牌去線下店是可以有折扣的,還會贈送各種東西,比在電商平臺購買便宜不少。
廣東東莞市的一位網友告訴我,以前他以為電商平臺的價格最便宜,他及其家人都在電商平臺下單。現在發現,這兩年吃了不少虧,以某國產品牌的手機為例,線上3000多元,線下竟然可以優惠300元。
電商平臺商品價格太貴,這幾乎成了大家的共識。京東商城劉強東對此也痛心疾首。去年下半年,他在一封群發的內部郵件中指出,京東平臺的價格體系失去了競爭優勢。電商平臺以為自己掌握了定價權,這與它們的初衷是背道而馳的。
我對比了各大電商平臺,以華為Mate50 Pro為例,256GB昆侖玻璃版本,京東商城自營的價格還是6799元,沒有降1分錢。當然,在天貓旗艦店,也是這個價格。但是,拼多多卻是真實的補貼,比京東商城和天貓便宜900多元。
當然,在非京東自營的商家(享受京東物流),還是給出了優惠,華為Mate50 Pro昆侖玻璃版的價格確實比自營平臺低了500元,到手價6299元。當然,這些非自營平臺,平時也有價格優惠。但可以看出來,京東與天貓的價格,比拼多多貴了不少。
再來看看蘋果iPhone 14 Pro以及iPhone 14 Pro Max,在京東自營平臺可以優惠800元,但是,這其實是針對發行價優惠800元。蘋果iPhone 14去年上市不久后,就已經掉價了,當時炒作蘋果手機的黃牛虧得一塌糊涂。所以,電商平臺的價格優惠,是一種障眼法,并不能真實反映商品的優惠幅度。
京東與天貓在物流上,要好過拼多多,但當價格差得太離譜時,用戶就會倒戈了。日前,京東公布了去年第四季度業績,表現平平,股價大跌11.28%。可能,這也是京東推出補貼政策的原因之一。
不過,京東商城的百億讓利,并非短期補貼給商家,讓用戶享受更便宜的物價,而是希望與商家共贏。而京東徐雷也表示,百億補貼對公司利潤率影響非常低。網友的評論扎心了,一位網友說:因為根本沒補貼,有的貌似還貴了。有網友說,我看東西都沒有優惠,打假百億補貼。
對用戶來說,他們越來越精明了,百億補貼這種假把式,或是作秀的表演,很難再吸引用戶,反而會放大平臺的缺陷,讓用戶對平臺不再信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電商平臺還是誠心對待用戶,而不是以噱頭忽悠用戶,否則畢將被用戶拋棄。文/徐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