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買到

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買禮物 > 正文

買禮物

為什么有時候給父母買東西,他們總說不要?

nalinengmaidao2023-05-03買禮物248
今天突然有這么一個感慨:

今天突然有這么一個感慨:

女生的運動服款式繁多穿著性感,而男生的運動服千篇一律沉悶無趣穿起來像民工。

本想把這條感慨發微博,但又擔心有人評論:民工怎么了?看不起民工?

也許是我想多了,我想多是因為我怕你想多。

我要說的就是這個想多了,有時候覺得人情世故比較累,就是因為要多想。

進而我想到一個詞匯:政治正確。

這里的政治正確,說的人的社會關系、道德約束、風序良俗等方面的正確。

舉個例子。

比如在外地工作的子女有時候打電話告訴父母:過幾天我打算休假,回老家跟你們聚聚。

父母:忙就不用回,工作要緊。

子女:還好,不忙。

父母:舟車勞頓太麻煩,費錢費力,何必呢。

子女:不說了,我機票已經定了。

父母:那行吧,到時候我們去接你。

于是子女掛掉電話,開始訂機票。

子女回去后,其實很父母很開心。但很多父母在這樣的對話情景里,不敢直接表達自己的期許。

很少有父母直接說:哎喲臥槽你要回來啊!很好!老子就希望你經常回來。

大多數父母想得太多,擔心子女所謂的常回家看看只是嘴上說說,擔心子女是為了義務而回,擔心子女把回家當成負擔。

在這樣的想法下,一般都會逐步試探,

譬如上文所述的第一層試探:忙就不用回了,

第二層試探:舟車勞頓太麻煩。,

直到試探到一個肯定的結果,才假裝勉強接受,然后掛了電話心里暗自樂。

再有一個例子。

子女:給你們推薦一口鍋,超級好用。

父母:很貴吧?

子女:貴是貴,但是值啊,廚具這玩意不存在性價比,越貴越好。

父母:照你這么說那些大廚沒有好廚具還做不出好菜了?

子女:抬杠。

父母:我不要,就我這廚藝,還用鍋?

子女:那你用手煮?

父母:抬杠。

后來子女偷偷把鍋買回來。

父母一用,嘴角當場露出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接著開始在飯桌上感慨:這鍋受熱太均勻了!這鍋密封性好,燉肉鎖汁能力一流!這鍋…

子女為父母花錢時,有些父母總要推脫再三。這不需要那沒必要的。

人的年紀越大,越不想主動探索未知領域。他們價值觀的關鍵詞是那都是騙錢的、還是老祖宗的好、我這么多年還不是就這么過了?

等到體驗之后,才會覺得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但你別以為他們的價值觀從此就顛覆,等你下次再給他們買什么,他們仍然會推脫再三。

其實誰都知道好的東西一定貴。 長輩也知道。

但是為了政治正確,大多數父母不敢直接說我要買個4K電視、我要買個按摩椅,你給買好的買貴的。

因為他們擔心子女或者媳婦想:我勒個擦?這老不死的也真是不客氣啊?哈?

即使他們知道子女不會這么想。

但就是擔心。

人這一輩子,不管有多風光,始終活在一個怕字中。

怕這怕那,盡管大多數時候啥事沒有。

為了追求表面的安穩,便把內心活得如履薄冰。

說白了就是兩個字:客氣。

所謂滴水不漏,所謂言行周到,其實就是客氣。

不客氣未必錯,但客氣一定對。這就是政治正確。

當然,也有其他父母在這方面是不客氣的,今天不說個例。

很多事情難說對錯,只好說說差異。

其實任何時代都有敗家的人,

但是經歷過傷痕時代的,會有一部分人更容易把日子過得即使不差錢也過得跟差錢似的。

認識一位長輩,財務自由資產可觀,但當年在部隊穿的背心,幾十年來,現在每年都還在穿。

這件部隊背心上的五角星,跟你紀梵希T恤上的五角星,就是代溝。

有代溝就有矛盾,那么在處理關系時就要追尋政治正確。

這是避免沖突的戰略。

我個人所贊賞的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以回家為例,應該是這樣:

父母:你回來是好的;你不回來,沒那么好,但也可以接受。我不跟你客氣,你也別當負擔。

我喜歡攤開了講。

不要把你在社會中學會的談判策略用在親情關系中。

真情流露反而一馬平川,

旁敲側擊反而疑神疑鬼。

再說晚輩,比如我有子女,以購物為例,我個人贊賞的溝通環境是這樣的:

小孩子如果想要買東西,我希望他想要什么就能直接告訴我。

我覺得買得起且功能合適,買。

我覺得買不起或功能不適合,我就解釋為什么不買。

我希望小孩知道兩點:

首先不是他想要星星我就能摘下來。這不可能。

其次,我告訴他星星的確很美,也別覺得自己得不到星星就說星星不好。價值觀不能跑偏。好的就是好的。

如果我這輩子摘不到,你以后有本事自己去摘去。

一些紙上談兵。

(之所以是紙上談兵,因為我連自己的起床氣都克服不了哇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