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購買中藥的app靠譜嗎
神經杜,已婚大叔,長期混跡于某三甲醫院,擅長看腦袋,自認還算是比較有良知的醫生。雖無智慧過人,但也不極度愚笨,崇尚中西醫配合,卻不認同中西醫結合,不神話中醫,也不詆毀西醫!閑時隨性弄文,純屬娛樂消遣,談不上什么高深理論,更談不上極品醫案,聊聊生活,聊聊工作,聊聊社會,同道者可同行,逆道者請避之!
不知曾幾何時,網絡這種媒介已經波及到中醫藥材的市場了。記得小時候到家中附近的醫院看到中藥房的那一個個的小抽屜,每個抽屜上都貼著各類藥物的名稱,麻黃、黃芪、丹參……,每當有患者來抓藥時,有經驗的中藥師傅看看處方后便可以閉著眼睛去抓藥,根本不用看每個小抽屜上的中藥標簽,這是有原因的,一方面,他對藥物的擺放位置太熟悉了;另一方面,對藥物的形態、氣味太熟悉了,拉開抽屜過一眼或聞下味道就能確定是什么藥。由中藥師傅抓好中藥材,經過稱重、分裝后在給患者帶回家中煎服。說實話從看病到取藥,再到回家中煎藥、服藥的這整個過程其實還是比較麻煩的,但中藥對許多疾病的療效肯定、副作用低、價位低廉等特點,還是有不少老百姓喜歡看中醫、服中藥。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中藥材的使用量增加,也導致了藥材價格的明顯增長,還有在現代社會,你讓諸多的患者煎服中藥,這不一定適合每一個患者,有的人因為取藥、煎藥、服藥的耗時、耗力而放棄中藥治療,也有的人因為中藥湯劑攜帶不方便而轉投更容易攜帶的西藥。
正是因為這些諸多因素,在市場上涌現出了許多和中藥相關的產業,比如中藥代煎、中藥免煎顆粒等,這無疑給患者帶來了便利,同時也創造了不少的經濟效益。此時互聯網也看中了中醫藥產業這塊隱形的利益鏈,從而滋生出網上中醫館,網上中醫看病,網上出售中藥材等諸多的app軟件。起初我是反對的,因為我認為中醫診病必須看到現實中的病人,通過望聞問切后方能診治。你一個手機上的軟件,就聊聊病情,拍幾張舌頭的照片,就把方給開了,再通過第三方機構把中藥給寄出去了,這能靠譜嗎?病人能接受嗎?你醫生心里能有底嗎?所以早幾年,這類軟件app很火的時候,我并無去觸及,頂多是下載后看看里面的文章罷了。但最近出現了很多和看病相關的事,讓我重新認識了這類app 。
去年在和一朋友吃飯的過程中,得知這位朋友長期失眠,一到晚間見煩躁易怒,平時就間斷吃一些安眠藥物,但長期的藥物治療后,生活質量大不如前,聽說我也看這方面的疾病,所以想讓我開個方子調理下。我說行呀,我給你寫個方子,你自己去藥店買,或者哪個上醫院掛個號,到中藥房取吧。但這朋友覺得這兩種方法都麻煩,說實話就是太懶了。這時我想到可以通過某app手機上給他開點中藥,而且郵寄到家,可以選擇自煎、代煎或中藥免煎顆粒。他這一聽,可高興壞了,就這樣一來一回,幾次的調方,都是通過網絡郵寄中藥的方法。到后來不僅解決了朋友的病患,也讓朋友覺得免去了不必要的麻煩,何樂而不為呢?還有一件事,一患者因腦血管意外住院,但在住院的同時發現了其腹腔中有大量的積水,雖然經過完善的檢查后仍不能明確腹水的性質,每次引流管把腹腔的水引完后,第二天又會產生很多新的腹水,西藥治療效果確實不盡人意。通過辯證后考慮患者屬于水熱互結證型,非常適合使用《金匱要略》中的己椒藶黃湯,也就防己、椒目、葶藶子、大黃這四味藥,加起來一副藥可能就是幾塊錢,但可惜的是椒目這味藥,藥房沒有,而且去了周邊的藥店也沒有,這也不奇怪,椒目這味藥,平時很少又人用,屬于中藥材中的冷藥,醫院和外面藥房不備也不足為奇了。這時候,我想到自己用的開中藥的app上會不會有呢,一看還真又這個藥,于是在征得同意后給患者開了5付藥,加郵費才花了30多塊錢。關鍵是治療后確實起效明顯,患者當日腹瀉10次左右,雖腹瀉的這么厲害,但患者并無太多的乏力感,吃飯也不受影響,當時還擔心他電解質紊亂,查了下也沒有問題,5付藥后,患者的腹部引流管不再有腹水流出,后續用中藥調整善后調理,好轉出院。
但有幾種情況,我是極力反對使用相關手機app開機中藥處方的,第一:從來沒有看過病人,僅憑手機軟件交流病情的。第二:一些特殊病人,如體質過度敏感,容易出現藥物過敏的;病情危重的;病情極其復雜的;極度挑剔的患者;完全不相信互聯網媒介的,就認為只要是網絡上的東西都是騙人的等。這類人群,我還是勸各位中醫朋友不要沒事找事,給自己添堵!其實我今天寫這些東西,并不是建議大家去使用這種方式開中藥,買中藥什么的,更不是想讓廣大患者朋友去接受這個事物。但在我看來,如果相關中醫藥app軟件是正規、合法的,有嚴格的篩選臨床中醫師的流程,且能確保第三方中藥材的質量問題,并有相關法律部門能起到監管、把關。多一種途徑來收獲中醫藥治療帶來的益處,那又何樂而不為呢?
希望 中醫文化如蒲公英一般
不嫌棄就長按二維碼關注吧
喜歡就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