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買到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首頁 > 購物指南 > 正文

購物指南

OMG!為什么總想“買它”?消費需要量力而行

nalinengmaidao2023-10-09購物指南282
“口紅一哥”李佳琦直播翻車,引發(fā)了網(wǎng)友對網(wǎng)紅帶貨的思考。你是否想過,在商家大肆宣揚“買買買”時,有多少東西是剛需?每個人都有消費欲望,它本身并無對錯。能否正確判斷自己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OMG,買

“口紅一哥”李佳琦直播翻車,引發(fā)了網(wǎng)友對網(wǎng)紅帶貨的思考。

你是否想過,在商家大肆宣揚“買買買”時,有多少東西是剛需?

每個人都有消費欲望,它本身并無對錯。能否正確判斷自己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

“OMG,買它!”

無論你愛不愛買東西,大概都聽過這句帶有魔力的口頭禪——尤其是,雙十一快到了。

前幾天,爆紅主播李佳琦的一場直播里,不到5分鐘,3000多萬觀眾就已經(jīng)蜂擁而至,把他推薦的幾款產(chǎn)品全部掃空。

“太可怕了!再看我就瘋了!”

剛關掉李佳琦直播的朋友馬上跑來跟我吐槽。

明明抱著批判態(tài)度點進直播間,沒想到聽到李佳琦喊“所有女生,一定要給我搶”的時候,她就忍不住了。

買了口紅,十幾盒面膜,還有很多精致但用不上的小物件......

瘋狂購物之后,第二天醒來看著刷爆的信用卡,只想剁手。

買很多以為自己能用上的東西,卻要花上一個月甚至半年的時間去為此買單,值得嗎?

-01-

前段時間,在微博看到一條新聞。

一名女護士,90 后,月工資 8000,欠網(wǎng)貸近 60 萬。

即使在媽媽拿出錢,幫她連本帶利填坑后,還不改,還繼續(xù)偷偷貸款消費。

媽媽實在沒辦法,拿出領養(yǎng)證,對女兒透露藏了 28 年的秘密:你不是我親女兒,你走吧,把她趕出家門。

不是房貸、又不做生意、不賭博,這幾十萬是怎么欠出來的呢?

是因為:追求高配生活質量。

朋友有的包包首飾,自己也不能輸,只要看到喜歡的東西,不管價格,都要買下來;

去外面吃飯、去酒吧喝酒,逞能請客一次幾千塊;周末兩天都要買飛機票,來場說走就走的旅游。

但這些高配精致生活背后,代價是是巨額債務、連環(huán)催債、斷絕母女關系。

像這樣的年輕人,不少。其實也很容易理解。

剛步入社會,第一次擁有了對金錢的自由支配權,我們都特別享受那種,想買什么就買什么的自由感。

再加上,社交平臺上,每個女孩都光鮮亮麗,很多人也在勸你,現(xiàn)在喜歡的不買,等四五十歲再買嗎?

可是沒錢怎么辦呢?分期,借錢,網(wǎng)貸。

提前享受本不屬于現(xiàn)在的美好,從此生活就沒安全感。

-02-

24 歲的小何,入讀 985 大學,成績優(yōu)異。

來到大城市后,他迷失在燈紅酒綠的高消費生活里,買最新的手機、買車,四處旅游,回頭才發(fā)現(xiàn),欠債二十萬。

面對著殘酷的現(xiàn)實,他選擇告訴家人,自己去吐魯番當小學老師,月薪3000,存錢還債。

他還想讀書,考研,改變命運,可是,“因為網(wǎng)貸,30 歲前,我的人生不屬于我自己。”

消費的人們,從來不講道理。

實則上,這是一種心理饑餓感——因為窮過,所以渴望。

很多人說,跟風消費是虛榮。但很少人關注到虛榮背后,是過低的自我價值感,是對得到他人贊美,嫉妒,關注的渴望。

阿蘭·德波頓將此稱之為“渴望世界之愛”,也是身份的焦慮。

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人對我們的評價。

如果我們能得到關注、贊揚,就會對自己充滿自信,如果我們說出自己的故事卻被別人不屑一顧,自我懷疑就隨之而來。

你周圍的同齡人,口紅一買 12 支,5000+ 的手機耳機電腦,一年換幾次。

而你不化妝,不搭配,不消費,漸漸會發(fā)現(xiàn)自己似乎“低人一等”,有種自卑。

于是,因為內(nèi)心認同 ”別人關注我時我才有價值“ ,就去買很多并不需要的昂貴物品,期望別人”羨慕自己“。

為了得到其他人的“平等目光”,我們開始學著用別人的評價標準,來衡量自己的生活。

更何況,買買買本身,對大腦而言就是一種獎賞。

《消費心理學期刊》上有個研究,他們把人分成兩組,一組在悲傷時去購物,另一組只看不能買。

結果第一組有 79% 的人體驗到了悲傷情緒下降,第二組只有 2% 。

“越買越開心”有了科學依據(jù)。

沒錯,我們不能否認買下自己心頭好會有一種徹底的掌控感,這種快感能沖淡我們的焦慮和悲傷。

但是在現(xiàn)實層面,消費超過預算,生活很快就會滾雪球式崩盤。

這時候,各種無抵押放貸和網(wǎng)絡借貸,就會趁虛而入。

“您需要錢嗎?我借給你啊,你花了錢就會開心的。”

金錢在手,天下我有。錯覺越來越大,我們買的東西越來越貴,但焦慮有增無減。為了減輕焦慮,我們又進入新一輪的掃貨當中。

這些東西,只是個東西,并不是我們的精神世界本身啊。

-03-

網(wǎng)絡時代,把不同經(jīng)濟水平的人,強行放在了一個平臺上,用一個尺度來衡量。

網(wǎng)上的炫富看多了,人就容易化身檸檬精,錯覺自己也應該,并有能力擁有。

或者,你的同事、同學,都在談論相關話題,讓你覺得不追求消費的自己,“不夠正常”。

但是生活的樣子除了炫富,還應該有其他的模樣。

那就是,我們自己的生活。

脫離高消費的概念,普通人的日子反而被定義成了“低配生活”。

并不是要節(jié)儉到,一頓飯分開兩天吃,也不是衣冠不整,買洗面奶都不舍得。

而是,踏踏實實地過日子,不需要的東西咱就不買。說學術一點,我們要正確判斷自身的消費欲望,不依靠外在消費,來確定自己的價值。

德國心理學教授邁爾思說,年輕人至少要擁有三種金錢能力:正確運用金錢的能力,處理物質欲望的能力,了解匱乏與金錢局限的能力。

我認為,最重要的是,學會處理自己的物質欲望。

當所有人都在給生活做加法時,也許我們可以做減法。

藝術家洪浩,拍過一系列作品:《我的東西》。

12 年來,他每天記錄自己買的日用品。

衣服,飲料瓶,碗碟......密密麻麻,數(shù)量驚人。

他反思,以前物質匱乏,快樂卻不少見。

現(xiàn)在,快樂好像只能從物質、消費上找到。

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擁有那么多東西?離開這些,我們還能生存嗎?

當然是可以的。

如果我們給家里的物品做一個記錄,上一次使用是什么時候?多久會用一次?

相信你會立刻明白,你的生活必需品實際很少。

知乎上一位女生就有類似的經(jīng)歷。

她因為沉迷購物,工作好幾年,一分積蓄都沒有,月薪 2000 ,每月卻要還 5000 。

有一天,她突然意識到這樣不行。

她開始扔東西。

跑步機賣了,不用的樂器賣了。扔了幾十種鍋碗瓢盆,扔了兩張床,一個衣柜,多余家具......

為了不讓自己買著買著又回到原點,她經(jīng)常會問自己一個問題:這個東西是必需品嗎?我確定要買嗎?

每次處理掉膨脹的購物欲望,就有多一份踏實的幸福感。

她不再對各種商品產(chǎn)生強烈的消費沖動,把更多的精力,放回自己的內(nèi)心。

最直觀的改變是,因為斷舍離省下的錢,都夠在老家付首付。

原來,并不是只有高消費,才能體現(xiàn)自我價值。

真正的自我價值,只能來自于內(nèi)在。

再怎么追求外界的關注,你也無法從物質上獲得真正的價值。

我很能理解手上剛有點小錢,就忍不住借貸刷卡湊到九千八去買一件高配消費品的心情。

如果你發(fā)現(xiàn)自己因為過度消費入不敷出,先別急,也許這反而是一次很好的試錯機會——

欠債 5000塊 、 1 萬塊、 3 萬塊、 5 萬塊,不敢辭職,不敢逐夢時,它讓我們意識到,金錢不能決定你的價值,但怎樣花錢能改變你的未來。

所以,放心吧,無力感是正常的,很多東西買不起也是正常的。

更何況,買再多的“好東西”又怎樣,還不是會翻車——

前幾天李佳琦直播不粘鍋的時候,現(xiàn)場就粘鍋了。

他一邊介紹這個鍋它不粘,那頭助手就把雞蛋粘鍋上,鏟都鏟不下來......

正視自己目前的狀態(tài),慢慢調低自己的欲望,慢慢還款,肩上的擔子總有放下的一天。

每個人都有消費欲望,它本身并無對錯。能否在消費主義的熱潮下,正確判斷自己的欲望,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才是最重要的。

回頭從來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