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么選擇國貨(為什么國貨用品好)
國貨在今年格外突出,幾乎“C位”出道,成為焦點。
金秋假日期間,各大網絡平臺、電商大促,有些平臺國貨商品成交量同比增長523.8%,有些平臺成交額過百萬元的品牌中,超過70%為國貨新品牌。
而直播間里,國貨美妝、國潮服飾一直屬于高頻品類。如主播們帶火的服裝品牌蕉內、ubras等,國產運動鞋、運動品牌也一直受到熱捧。
“在95后購買的化妝品清單中,已有四成是國貨?!庇须娚唐脚_工作人員這樣表示。
曾經,國貨代表著低價、low、山寨。
現在,有人說它代表著硬核、新生代、Made in China、時尚標桿。
消費者買國貨時在想什么?我們找了幾位消費者聊一聊,他們的年齡為80后、90后、00后。
去年冬天,偶然看到一家羽絨服店,櫥窗全透明+霓虹燈,科幻感十足,一時好奇走了進去。
款式很新潮,沒有難看的一個個小網格,面料乍一看像風衣,羽絨服原來也能這么好看。
這家羽絨服上千元還有不少“小心思”,比如內膽可拆卸、袖口防風、拉鏈拉開可當羽絨披肩。
有一件短款,內置肩背帶,如果不穿可直接背在身上,樣子拉風。
我的錢包頓時大出血。買了件2500多元的長款鵝絨,號稱800+蓬松度。又買了件1800元的短款鵝絨,oversize風格。面料用的都是防雨專利材料。
付款時才驚訝地發現,這個牌子竟然是波司登(因為衣服上的商標是字母,沒注意)。
一掃我印象中阿姨媽媽品牌的刻板印象。
長款那件,從帽子、脖子到袖口,真是密不透風,非常御寒。穿了一個冬天,不鉆絨。短款但凡穿出去,就被人夸潮,
有一次穿它去爬山,恰逢下雨。結果,真的可以當雨衣,水珠在面料上一粒粒滾動,里層衣服一點也沒有濕噠噠。到了休息站,同行的幾位雨衣還沒干,我的鵝絨服面料已經干了。
品質優良的老牌國貨,一旦走出“代工”,設計與時俱進,特別吸粉。
皮膚過敏,沒想到,因此“入坑”國貨護膚品。
起初只是去網上翻博主推薦和評論參考,意外看到好幾位博主提到,一些美譽在外、我也常常使用的國外品牌經典款,含有不安全的尼泊金酯類防腐劑,有些還有刺激甲狀腺、雌激素的成分。我下載了一個專門查美妝成分的App,號稱美妝屆“知乎”,
當然,有人會說,“撇開劑量談毒性都是扯淡”。但我正處于過敏期,謹慎些總沒錯,護膚品每天日積月累地涂,誰知道哪天量變會質變呢?何況技術也一代代更新,有相對安全的防腐手段,
成為“成分黨”后,徹底改變了我的護膚觀。
近幾年有不少新的國貨美妝崛起,有些主打精簡、安全,比如某老字號品牌,App一查,風險等級全是最低的一二級。我先買了小樣試用,過敏皮體驗很好,比之前用的國外品牌感受舒服。果斷囤貨。成分黨做久了,也知道一些業內趣聞。比如我們也有廠家是全球玻尿酸
實際上,我也會買國外大牌藥妝。有些成分,比如左旋VC,穩定技術專利掌握在人家手里,不服不行。
國產美妝近幾年靠顏值,以及針對問題肌膚的功效成分,圈了一堆粉絲。但未來,研發專利、核心技術才是長久的生存之道。
研發投入、研發投入、研發投入,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李寧,準確地說,是“中國李寧”。前兩年這四個字突然刷屏朋友圈,帶著好奇點進去看,驚訝地發現,居然設計得很酷!
設計師并不是懟一個大LOGO上去,而是有一些元素吸引我,比如科幻感、oversize、拼接、簡約風等,不比國外一線運動品牌差,價格還略便宜。
一件衛衣600元大概已是最貴的單品。買的鞋子都是打折的,才三四百元也很好穿。選擇國貨的時候,沒啥猶豫。
我對牌子沒那么多執念,正好看了某個廣告,又或者是突然點進了某個信賴的博主視頻種了草,隨手買一買。他們介紹到位,有道理,
買過最貴的國貨大概是小米,顏值高,很多小家電都用他家的,但是售后和迭代我不滿意。比如2年前買的凈水器,現在已經停產,我好生氣。
國貨已經不等于低價,中國李寧就是很好的例子,不打折上千元。
消費者愿意為好產品買單,不管是國貨還是洋品牌。
我第一次買的國貨品牌是電子產品:華為手機、華為耳機、華為充電寶、華為智能手環。
一直好奇華為的攝像頭,據說很神奇,就拿舊的蘋果8p換了華為p40pro。
從蘋果機轉到安卓機,還是適應了一個小時,完全上手后就非常喜歡了。至于其他的性能,對于我這種電子小白來說,只要不卡就行。
以前我用過一段時間的黑莓,始于顏值,毀于價格和功能。至于售后,一般有問題直接百度,不太去官方旗艦店,效率太差了。
選擇國貨的時候不怕沒面子。如果小米好用我也會用小米,但是畢竟華為在我日常人際交往中出境率高。
我只買國貨的是護膚品。國產護膚品性價比高,從小一直用,習慣味道了。我也會因為親朋
國貨已經走出“低價”路線,未來會成為我的首選,但如果價位差不多時,我會優先選擇外國品牌。因為外國品牌價位穩定。
國內品牌如果漲價快、請的代言人我不喜歡,那就不在選擇范圍內。
【結尾總結】
我們給每位受訪者提了一個相同問題——從大到小,排列出影響購買決策的因素。結果,所有人無一例外,
這種消費心理,多多少少也能解釋,為啥許多國貨靠“顏值”就能走紅。
國潮熱的背后,是中國消費結構正在發生新一輪變革。在互聯網時代長大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正帶動中國消費群體的審美迭代:
毋庸置疑,國貨崛起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但說不定也是更新淘汰最快的時代。
抓住消費者的心,最終還是需要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品質。樹立中國百年品牌的希望,就在今天的國貨身上。
覺醒的國貨,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