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挑選碑帖?圖片對比分析給你答案
1. 先比較幾種拓本
下圖中分別有三組比較圖,第一組為早期粗拓本與晚期精拓本的比較,第二組為早期精拓本與晚期精拓本的比較,第三組為同時期精拓本與粗拓本的比較。由三組圖中可見早的拓本不一定比晚的拓本好,但從書法學習角度而言,精拓本更有借鑒意義。
張遷碑明拓本(左)比較張遷碑清初拓本(右)(周、王、興詩等字),可見清拓本字口更加完整清晰。明拓本字跡不清晰的原因是拓工操作馬虎,明拓本較粗的原因是裱的時候將椎拓時的褶皺鋪平。見過張遷碑原碑的朋友應該知道,張遷碑原本筆畫粗細更接近清精拓本。通過比較可知,早拓本不見得好于晚拓本。
九成宮碑宋拓最早(李琪本,左)與晚于李琪本的宋拓(端方本,右)比較,月字撇畫殘損更甚,之字中部殘損加深,為、楹等字更加模糊,兩本均為成名已久的精拓,雖部分字各有千秋,但李琪本在存字(筆畫)量上更勝一籌,這就是早拓的優勢。這種優勢建立在拓工、裱工都比較精的基礎上。
圣教序宋拓(劉鐵云本,左)與另一宋拓(明晉王府藏本,右)比較,劉鐵云本明顯椎拓精致,雖同為宋拓,劉本無論是作為文獻資料亦或是臨帖都優于另一本,由此可見精拓與粗拓的差距到底可以有多大。
2. 早拓與精拓的優勢分析
早拓本往往存字多,具有更高的史料價值,存在的點畫較多,單字較為完整,如果同時為精拓,那的確為臨帖不二之選。古人往往有個惡習,便是每每椎拓一遍后,都要剜刻一字或數筆來破壞原碑,使得其所拓之本為海內獨一無二,后來再拓永遠比不上他所擁有的拓本。這是一種陋習,是公共意識的嚴重缺失。
精拓本往往拓印清晰,還原度高,這就更具有臨寫價值,就算是晚期拓本,也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打一個簡單的比方,一個是宋拓圣教序拓片,一個是圣教序原碑高清照片,我們會以哪個為最高標準?答案不言而喻。除非原碑已不可辨識或殘損嚴重,否則我想無人會選擇宋拓本。精拓和早拓的關系與此同理。
集王圣教序原碑與拓本單字對比,明顯原碑更能看清筆順。
很多所謂早期拓本,并非因為其書法價值所拓,而是為了文獻價值,所以自然不是拓得很精,如宋明時期很多漢碑、金文拓片均不甚精致,往往由劣質墨粗拓,而非好墨汁精拓。而到了清朝,篆隸復興,秦漢碑刻成了師法對象,拓印漢魏碑刻的態度也發生了明顯變化,更適合書法學習。
3. 選擇拓本的標準就清楚了
通過上述對比分析,選擇拓本的標準就清楚了。同時,拓本的選擇要根據個人所處的水平分類討論,總結下來有如下幾條:
①初學者在精臨的過程中,盡量選拓工最精的版本,初學往往要注重細節,存字再多,不清晰也是枉然。
②對字帖有一定了解以后,想尋求更多的信息,可以找存字更多,但不太清晰的拓本,按照精拓本中學習的印象進行完善。
③對于想尋求金石味的書者,往往會選擇相對教殘損的拓本來寫,有精拓本也棄之不用,但這建立在對精拓本有深度研究的前提下。
④同樣為精拓本,但藝術效果不同,則要選擇自己最中意的風格來學習,另外的作為參考。一般而言,很多出土較早的碑版,需要有多個版本相互參考。
⑤行草字帖尤應選書寫性強的拓本作為臨寫范本。
⑥最后一點,也是最管用的一點,多聽老師的建議,不要隨意聽信某某版本好之類的傳言,在學習階段,老師的建議最重要,因為他才知道哪個版本最適合師法。
前二圖為元次山碑的宋拓與明拓,后二圖為九成宮碑的北宋拓與南宋拓(一說為明拓)雖都拓印教精,但由于拓印手法與裝裱工藝的區別,導致同碑異風,各有千秋。
十七帖(上野本、岳雪樓本、中州本)對比,可見上野本書寫性最好,岳雪樓本流暢度明顯不如上野本,而中州本與流行版本可以說完全是兩種東西了。對初學者而言,當然是優選流暢度較高的上野本作為范本最好。